王爱民: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些辨析
2021-12-15
知识分享 分享
小微企业虽然有相关的定义,但本人不是学究,就不去严格追求这种所谓的概念了。


自从工业4.0提出来之后,不管是从智能制造的角度,还是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其实大部分的讨论还是面向大中型企业的,堂堂皇皇的做了一系列的工业软件的划分,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或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16.jpg

不管是处于什么阶段的小微企业,是处于引入期还是成长期,其实对于数字化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的。但是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与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下面要做一些初步分析。


(1)避免小企业的大企业病,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数字化转型落实,是首先需要端正的态度。


对于大企业而言,不管是在管理模式还是说在数字化系统搭建过程当中,很多都会走向臃肿和反应迟钝的那种局面,而这是小微企业首先必须想办法避免的。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船小好调头,这是天然的优势,如果连这个优势都丧失了,那生存确实值得堪忧。盲目的追随大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架构和思路,很大程度上会被带到沟里去的。


总体而言,不仅是在产品方面要追求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与产品产出过程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策略上,也衍生出对应的针对性要求。


(2)工艺提升和快速响应是并重的需求。


产品工艺.png

对于专精于某种产品的小微企业来说,其生产的产品可能品种不多或相对稳定,其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应该是聚焦工艺提升或改善生产质量的这个方面。这是走向隐形冠军的必由之路。这种类型的小微企业可以建设一些自动化的硬件产线或者单元,对于数字化系统来说,就会要求IT与OT的深度有机融合。


对于品种或者规格型号比较多的处于引入期或者增长期的小微企业来说,在注重工艺提升的基础上,快速响应能力也是企业重点关注之处。


在产品引入阶段,尽快的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聚焦工艺的改善分析是重中之重。


同时由于品种规格非常多,在走向大规模定制这种生产方式方面,比大企业大中型企业要更为迫切。这就要求对市场及其需求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比如频繁的任务调整,比如频繁的工艺调整,比如精准的需求预测等等。其实这方面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及其工艺尚不成熟,尚处于持续调整的阶段,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市场需求变化和影响比较大。


在产品增长阶段,面临着当前的制造系统的产能和生产效率,不能够满足订单需求的局面。其实是对于可重构制造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实这种类型的小微企业对于制造资源的重构配置以及企业运行的决策支持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是以一种近乎实时化的要求贯彻在企业的运行当中的。


相比较于大中型企业,目前的数字化转型可能很多还是聚焦在业务流程管理效率提升方面(相对而言,在工艺方面的改进提升的动力其实并不是那么强烈)。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注重工艺根本的同时,对于快速响应的大规模定制以及制造系统的可重构的需求,其实要求更高。在技术复杂程度上来说也许会更加复杂,更加需要创新思考而不是如同大中型企业那样较多偏重于规范。


(3)透明敏捷集成并终身成长是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特征。


小微企业规模不算大,如果照搬大中型企业的那种全套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或者数字化转型框架的思路,必然存在盲从的问题,从性价比角度来说是完全不值得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热情不高和效果不明显的根源。


目前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微企业(很大程度上属于供应商类别)的控制力度也越来越高,对小微企业的透明化运行管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很多都处于大中型企业长臂管辖的控制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对标行业内龙头企业,对供应商的控制需求,谁能够更好的对大中型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无疑将占有一定的先机优势。


工业4.0里面所提出的三大集成,作为偏向于供应链末梢的小微企业,横向集成其实并不是他的重点,更多的是受制于大众企业的。


但小微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而言,是小微企业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具有敏捷与并行的特点,甚至企业内部没有必要像大中型企业一样设置层次化官僚体系,也许终极局面就是像海尔的小微创客组织一样,实现人单合一的运行效果,不仅贯彻了用户需求,其实也通过这种病情的手段提高了响应速度。


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化转型特点就是:集成。但与大中型企业形形色色的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要进行的集成是不一样的,小微企业的集成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一体化的内部记者。最基本的业务系统的数量方面不能走大众型企业那么多的种类的路子,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在一个系统内部,其实更多的是业务一体化集成的内涵。


智能电子看板.png

……………………………………


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比于大中型企业而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其实对于技术的复杂度和业务关注重点的追求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写到这里,感觉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一个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一个领域,是需要针对其特点针对性对了建立一套理论方法,才能够将其中的内涵机制和体系论证清楚建立起来。本文只是做一些粗浅的辨析,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免费体验用心云ERP+Mes或致电400-0519-608获取解决方案 立即体验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19-89889576
yongxinyun@qq.com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通江中路600号芝时广场2-905

           Copyright ©2024 常州用心软件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43516号

立即咨询
咨询电话:181-5123-9576
或可手机微信扫码添加好友立即咨询
微信号:Folin_Cai
在线客服
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姓名:
*电话:
公司:
邮箱:
诉求: